秋日的玉龍縣巨甸鎮阿樂村,田野與村莊相映成趣,漫山遍野的瓜果飄香,一座座整齊劃一的農家小院煥發新顏……好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
村民在采摘火紅的小米椒。(麗江融媒記者 李映芳 攝)
這幅村美民富的畫卷,凝聚著玉龍縣地震局全體干部職工和該局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的心血。他們用實際行動,讓阿樂村村民逐漸過上了好日子。
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
2021年5月28日,在阿樂村陽坡3組的一處農家小院內,駐村工作隊員與20多名黨員、群眾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講政策、商農事、謀發展,一場別開生面的“面對面話發展”座談會搭起了干群溝通的橋梁,群眾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提出建議,共同探討鄉村振興大計。
這僅僅是玉龍縣地震局干部下沉一線、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的一個縮影。
2021年5月,縣地震局嚴格按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結合部門工作實際,全力抓好掛聯村巨甸鎮阿樂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在派出一名駐村工作隊員的基礎上,抽調2名干部職工與鎮、村、組人員形成專項工作組直奔阿樂村各村組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研究,確保村情真正“摸”上來,政策全面“落”下去。
近3年來,駐村工作隊把“板凳”搬到群眾“家門口”,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以拉家常、敘閑話、問冷暖、聊心事的方式打開他們的話匣子。就烤煙和中藥材種植、玉米制種基地推進、“種養結合”打造“庭院生態循環農業”、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居家養老項目落地等問題與村民們充分溝通、交換意見。
緊鄰金沙江的阿樂村。(麗江融媒記者 趙坤玉 攝)
針對群眾的急難愁盼,縣地震局領導、駐村工作隊員穿梭在鄉間小道,聽村民的“家長里短”、嘗農家的“柴米油鹽”、聞鄉間的“泥土芬芳”……與阿樂村黨員干部現場分析研究,能現場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把問題帶回來研究,拿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限時解決。
一對一消除返貧致貧風險
駐村工作隊進駐阿樂村后,遍訪該村11個村民小組372戶村民。其中,對全村60戶低保戶、10戶特困戶、9戶監測戶進行重點走訪,對排查發現的3類監測對象實施“一對一”幫扶,因地制宜,制訂種植、養殖發展計劃,消除返貧致貧風險。
對未消除返貧致貧風險的監測對象,縣地震局實施“一戶一策”,開展精準幫扶。明確結對幫扶人,對癥下藥,制訂幫扶措施,確保幫到點上、扶到根上。2021年,對阿樂村9戶監測戶實施了產業幫扶措施,根據農戶發展意愿,每戶發放了戶均5000元的物資用于產業發展,發放物資為桔梗、白術和種羊、種豬等。2022年,與玉龍縣珍稀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監測戶將產業發展資金投入企業,由企業進行木耳培育種植,截至2023年8月,戶均已分紅1000元。2023年,實施產業獎補,對農戶現有并發展良好的產業根據產業獎補標準進行獎補,已對阿樂村9戶監測戶完成了戶均不超過5000元的獎補。
村民們熟練地扎捆煙葉。(麗江融媒記者 趙坤玉 攝)
實打實辦好民生實事
阿樂2組村民陳健的牛舍里,已經有10頭西門塔爾黃牛,這是駐村工作隊幫忙從玉龍縣白沙鎮引種過來的。雖然規模不大,但足以讓這個家庭擁有一份可觀的收入。他說:“黃牛育肥喂秸稈就行,沒太大成本?,F在牛肉價格也穩定,每頭牛一年能凈掙五六千元,10頭??删褪俏辶f元了?!?/span>
阿樂村里養殖的育肥牛。(麗江融媒記者 李映芳 攝)
為了解決阿樂村村民對產業發展信心不足的問題,駐村工作隊和云南省廣大種業有限公司合作,通過簽訂玉米種保底價收購協議,建立了“黨支部+農戶+公司”的發展模式,由公司承擔種苗、肥料、技術和回購,村“兩委”干部帶頭種植,村民參與種植。駐村工作隊與村干部商量后決定,開辟200畝“試驗園”進行試驗。村黨總支帶領村民進行種植,不定期邀請公司技術員到田間現場“把脈”,面對面為農戶講解種植要領、解答種植疑難。今年,雖受干旱天氣影響,但仍實現了每畝4000元至7000元的種植收入,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果。
阿樂3組的陳麗勇按照駐村工作隊舍內搞養殖(牛、豬、雞)、舍外搞種植(稻谷、玉米制種)的建議,采用養殖育種植、種植供養殖的循環模式,發展庭院循環經濟,實現了收入多元化。僅玉米制種一項,他家今年預計收入5萬元。
村民從地里背出黃澄澄的玉米裝車。(麗江融媒記者 趙坤玉 攝)
駐村工作隊還著力改善出行條件、提升村容村貌、配合開展森林防火、組織群眾防洪抗旱、積極發展玉米制種產業提升村集體經濟、幫助重點監測戶解決實際困難、全局干部職工捐款4400元為阿樂村8名學子圓了大學夢……諸如此類的暖心事,件件都辦在了村民們的心坎上。
一個個走心的舉措、一件件暖心的實事,夯實了阿樂村鄉村振興的根基。如今的阿樂村,成為了全鎮優秀黨總支,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21年的8300元預計增加到2023年的10200元。
采寫:麗江融媒記者 李映芳 趙坤玉
編輯:張秋麗
校對:和玉松
二審:和繼賢
終審:羅坪江

(發稿編輯:李映芳 趙坤玉)